她,是亞洲第一大單體巨石,可與澳大利亞艾爾斯巖石相媲美;她,保留下明代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與“中國三大石窟群”開鑿異曲同工;她,是越野、登山愛好者所推崇的旅游圣地,是京津冀地區(qū)著名的網(wǎng)紅打卡點;她,曾有37名八路軍壯士在這里縱身躍下600米懸崖,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戰(zhàn)悲歌。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她——赤城四十里長嵯。
單體巨石矗立群山深處
說起丹霞地貌,很多人可能并無概念,它是“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擁有紅、黃、白、灰等鮮艷色彩的丹霞地貌,在霞光的映襯下,把無數(shù)的壕溝和山丘裝點得五彩斑斕,光彩奪目。在廣東仁化丹霞山,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在甘肅張掖,在貴州赤水……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艷麗的丹霞地貌,成為一種讓人驚嘆的自然奇觀。
在赤城縣與北京市交界處的巍巍群山中,有一處北方并不多見的丹霞地貌,名為四十里長嵯,令世人矚目。它是世界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大的單體巨石,可與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巖石相媲美,有“北方第一大丹霞”“天下第一石”之稱。
從赤城縣城出發(fā),向西南行駛1小時,約40公里,就到達后城鎮(zhèn)?!翱?,大石頭!”穿過蜿蜒的溝壑,駛入山間盆地,距離目的地還有5公里,這塊高達600米的摩天巨石,猶如一座巨大雄厚的紅色屏風巍然矗立在我們眼前。
“嵯”即“陡峭的山貌”,字典里讀cu?,而當?shù)厝藚s讀ch?。遠觀四十里長嵯,丹崖碧頂,三面絕壁,峭如刀削,它南起后城鎮(zhèn),北到樣田鄉(xiāng),自南向北延伸20公里,四十里長嵯自此得名。
走到近處,長嵯的樣貌呈現(xiàn)更為細致:由于地質構造運動,長嵯上下兩層都是火山巖,中間層富含氧化鐵,三個巖層疊加起來,如同一個大“三明治”。據(jù)資料記載,這里的赤巖形成于侏羅紀時期,年齡不少于1.4億年。由于日出日落時,山體會呈現(xiàn)出赤紅色,所以它也被稱作后城赤壁。
四十里長嵯南端是后城鎮(zhèn)的北山,名為滴水崖,素有“幽燕第一峰”之稱。崖頭有一洞,名叫碧落洞,雨過天晴后,碧落洞水如泉涌,十分壯觀。
明代石窟石刻歷久彌新
在歷代,在巖石崖壁上石窟造像、題字雕刻,成為建筑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十里長嵯這一巨石,為石窟造像、摩崖石刻提供了基礎條件。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宣府官員吳欽游覽到此,看中這塊寶地,決定修建道觀。匠人們在四十里長嵯崖體下大規(guī)模開鑿,最終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初竣工。因道觀朝向東南,既可遠眺群山,又可俯瞰河谷,還比河谷人家率先看到旭日,所以得名朝陽觀。
朝陽觀景區(qū)有正陽門、東西天柱、瓊樓玉閣等奇觀,有15個石窟,石窟內造像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由朝陽觀景區(qū)入口向東而行200米,即可看到崖正中一方形大石洞。洞東刻“關外名山”,洞西刻“壁立萬仞”,頂額為“維塞奇觀”。再沿崖底向東而行,是千佛洞。千佛洞內的石壁上,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尊浮雕小佛,每尊石像全部依山體巖石雕鑿而成。
然而,石窟造像如此浩大的工程,由于明王朝的垮臺而半路夭折。在崖壁上遺留下那一排排碗口大小、當年打樁時的洞窩,仿佛在訴說開鑿時的氣勢恢宏。
長嵯之巔體驗越野樂趣
四十里長嵯南北縱貫,形成陡峭的地質斷面,蜿蜒如龍。在長嵯南北兩端,又銜接了赤城境內所修筑長城的兩端。長嵯上,每隔一段距離都建有烽火臺。烽火傳信,南北呼應,四十里長嵯儼然成為一道“自然長城”。
隨著交通的便捷、網(wǎng)絡的宣傳,近年來,四十里長嵯逐漸展現(xiàn)在眾多越野、戶外運動愛好者的視野中。駕駛越野車,登長嵯頂,在崖壁邊航拍,成為越野一族最為推崇的“打卡”方式。
到達四十里長嵯山頂,需經(jīng)過一段越野路。一路上,碎石、炮彈坑、交叉軸、巖石攀爬路……可縱情體驗越野樂趣。站立嵯頂,西望,茫茫群山層層疊疊,目光轉向西南,巍巍海陀遙居天邊。行駛在嵯頂如過刀鋒,有頭重腳輕的飄然感,稍微往前走,就是垂直落差數(shù)百米的懸崖,既好玩又刺激。由于后城四十里長嵯距離北京主城區(qū)只有100多公里,每逢周末、假日,有很多越野愛好者喜歡來“大石頭”練練手、過過癮。
英雄壯舉銘刻世人心中
夕陽西下,長嵯紅得如同血染、莊嚴肅穆,像是在向世人昭示,這里曾留下過如同“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英雄故事。
1942年5月,八路軍平北十一團干部和地方黨政干部60余人,由平西經(jīng)平北轉移去冀東,平北十團負責護送。在懷來經(jīng)過鐵路時暴露目標,在被敵人追至后城四十里長嵯后被4000多敵人包圍。在與敵激戰(zhàn)兩晝夜后,主力部隊安全轉移。然而,阻擊部隊卻被敵人包圍在嵯頭上。最后,阻擊部隊彈盡援絕,37名八路軍戰(zhàn)士縱身跳下懸崖,除龍文水同志生還外,其他人壯烈犧牲……這是赤城人民抗擊日寇的真實寫照。
站在四十里長嵯之巔,遠望山河秀麗、村莊安靜祥和、城市生機勃發(fā),我們感慨萬千——
574年前,明代“土木之變”,面對蒙古瓦剌軍隊的進攻,獨石口千戶田坤之女浴血奮戰(zhàn),在龍門峽寧死不降,跳崖殉節(jié);80年前,37名八路軍戰(zhàn)士面對日寇囂張的圍堵,誓死不屈,慷慨赴死。壯士們600米的縱身一躍,我們不敢忘卻,更不能忘卻。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長嵯山,不屈的氣節(jié)注入了赤城人的血脈,長嵯上舍生取義的壯舉鑄就成張垣兒女、燕趙兒女、華夏兒女的精神內核,一首流淌千古的抗戰(zhàn)悲歌,會讓我們永遠銘記:
丹霞赤壁聳入云,山河破碎意難平。
縱身一躍英魂在,碧血丹心照后人。本報記者 亢春寧 呂慧 王瑾澗 北京日報記者 李如意 攝影 武殿森 通訊員 張麗娟 王怡寧 金建龍 閆煒煒
1.本網(wǎng)(張家口新聞網(wǎng))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wǎng)”、“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jù)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wǎng)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 未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wǎng)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