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教師節(jié)來臨,新老教師圍繞使命責任傾心對話——
探尋建設教育強國、躬耕三尺講臺的力量之源
編者按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一批批政治堅定、情懷深厚、學識扎實、視野開闊的名師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財富。今天,教育現代化對教師隊伍的素質、結構、數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強國戰(zhàn)略賦予教育事業(yè)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推進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呼喚著更多人民教育家接續(xù)涌現、薪火相傳。
如何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優(yōu)秀教育家?這有賴于個人志向、本領、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營造教育家脫穎而出的制度環(huán)境,更需要在教與學的點滴實踐中夯實為師者的精神之基。
圖片選自光明圖片、新華社
在第39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邀請三位年輕教師,分別與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教育世家代表、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展開對話,探討如何秉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懷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躬耕教壇,一步步實現夢想,成為學生們心中的好老師、大先生。
以扎實學識,育棟梁之才
■華中師范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國史)青年教師高航:
馬老師您好,作為您曾經的博士研究生,我讀過您的多部著作,聽過您的多次講課,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歷史學家深沉的家國情懷和教書育人的高度自覺。
今天,作為一名剛剛入職的年輕教師,很想請您結合自身經驗,談談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如何弘文勵教、立德樹人,開拓同學們的思路和視野,將他們培養(yǎng)成品學兼優(yōu)的高素質人才。
另外,當前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部分人認為歷史學對于國家似乎沒有自然科學那么重要。您覺得,歷史學作為一門古老的人文學科,如何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呢?
■華中師范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國史)負責人、資深教授、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
你提的問題非常好。我們中國史教師團隊是全國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而黃大年精神的核心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我們不但要自己心系祖國,同時要培養(yǎng)出一大批擁有至誠報國之心的優(yōu)秀學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像黃大年那樣,做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四有”好老師,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和帶動學生。我們團隊中的老一輩學者,如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等,都是如此做的。我記得很清楚,當初我和朱英老師考上章先生的碩士生后,他親手為我們書寫了楚圖南先生給戴震紀念館的題詞:“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彼€手抄了明代錢福的《明日歌》贈送我們,要我們一定抓緊時間刻苦學習,千萬別蹉跎了大好青春年華。這對我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使我們很快走上潛心治學的道路,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具體到如何開拓同學們的思路和視野,我覺得老師的講授很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今天的史學研究越來越精細化,這是個大趨勢,但是也應當保持宏觀視野和全局觀念,要引領同學們多讀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書籍,多讀社會這本“無字書”,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而非局限于史學一隅。當同學們的理論素養(yǎng)得以提升之后,視野會更加開闊,思維方式也會發(fā)生轉變,歷史便不再只是發(fā)生在過去的故事,而是內化為他們自身的素養(yǎng),成為推動他們不斷成長的內在動力。
歷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兩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是植根于綿延不絕的華夏歷史文明。
歷史學科雖然不能直接推動經濟建設,但是它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歷史的借鑒。如我們正在從事的商會史研究和博覽會史研究,對于新時期的商會發(fā)展和博覽會事業(yè)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單就這個例子便可看出,歷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同樣能夠服務于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其中的關鍵在于,要始終堅持踐行黃大年精神,胸懷天下,潛心治學,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史學貢獻力量,真正形成中國自主的歷史學知識體系。
圖片選自光明圖片、新華社
同時,我們也應當發(fā)揚“參與史學”的精神,像黃大年那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扎根中國大地,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以自己所學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目前我們團隊成員中先后有四人加入“銀齡計劃”,積極參加支教、幫扶工作,將黃大年精神播撒在廣袤的新疆大地,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以信念與愛,傳育人薪火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馬偉男:
我不是您教的學生,而您卻是我最崇敬的老師之一。4年前,我?guī)е鴿M腔熱血和激情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踏上工作崗位。然而工作幾周后,感覺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總有處理不完的小事、瑣事:教研活動、微課制作、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矛盾處理……這讓我應接不暇,毫無成就感可言。為此,我一度很迷茫,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xù)走從教這條路。
在一次交流分享會上,您的話震動了我。您說,“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為楷模。高等學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老師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交流結束后,您還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原來,您的外公、父母、愛人都是教師。成長道路上,您也有過類似的迷茫,是真情育人的理想與奉獻社會的信念之光照亮了您的人生之路。我被深深感動了:您家三代人就像一支支紅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努力溫暖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們……從此,我教書育人的志向變得堅定起來。
您在職業(yè)院校任教近20年,碩果累累,同時作為四川宋瓷博物館社會教育導師,經常去一線調研、交流。我想請教您:怎樣才能在各種紛擾和誘惑面前不改初心,體會到教書育人的價值與樂趣?
■全國首批教育世家代表、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譚娟:
謝謝你對我的認可!年輕教師勤奮好學,知識面寬,我十分欣慰,也要多多向你們學習。
回想起我們一家三代人的從教經歷,雖然所處時代不同,教育崗位亦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定位,就是牢牢樹立服務教學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關心愛護學生,努力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感知敏銳,只要因材施教,一般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希望他們做學問不摻雜一點水分。當然,生活中,我樂意與他們交朋友,在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惑基礎上開展教學。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教師廣博的愛心就是流淌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夏老的話被我們三代人寫在筆記本扉頁上,作為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外祖父楊和蘊為教育獻出一生,最后病倒在課堂上,1980年5月,帶著深深的遺憾與世長辭,時年46歲。噩耗傳出,人們自發(fā)地排起長隊為他送行,這一幕讓人終生難忘。可以說,真情育人者,必被歷史銘記。
圖片選自光明圖片、新華社
追溯我們這個教育世家的淵源,離不開國家和人民的深深恩德。外祖父從小家境貧寒,新中國成立后,才靠人民助學金讀完了小學、初中和高中,1957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畢業(yè),被西南師范大學錄取,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師。畢業(yè)后,他毅然決然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為教育事業(yè)默默無聞地奉獻了一生。
薪火相傳,立德授藝。我的父親譚體泮從教35年,擔任高中、初中班主任達30年。前不久,父親寫了一首小詩《歲月如歌》,為自己半生的教育事業(yè)做了一個總結:“育李培桃卅五年,人才輩出百花鮮。三斤獎狀曾經事,漫步詩書益壽延?!?/p>
我的丈夫同樣出生在教育之家,2005年大學畢業(yè)后,來到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工作,2017年12月被單位選派到當時的深度貧困鄉(xiāng)鎮(zhèn)——涼山州雷波縣回龍場鄉(xiāng)參加脫貧攻堅工作三年。看到選派名單時,我還擔心他會不會有情緒,但他表現得很是堅定:“當年,外祖父靠人民助學金完成學業(yè),現在我能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國家大事中,是一種幸運?!焙髞?,他工作表現突出,還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2018年省內對口幫扶藏區(qū)彝區(qū)貧困縣先進個人”。
教育報國、奉獻社會,是我們三代從教者的不變信念。今天,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我想對年輕教師說,到教育的廣闊天地中去施展抱負吧!關愛學生,回報祖國,幸甚;真情育人,奉獻社會,樂哉!
以數學之理,啟人生之道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數學”教學團隊青年教師馬研生:
早上好!高老師。每天早上7點半,我都能看到您早已坐在辦公室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杯咖啡、一副眼鏡、幾支粉筆,見證著您數十年來躬耕講壇的每一天。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您。我看到,您正在為“人文數學”這門課程備課。常常有學生感到好奇,問起這門課程的名稱含義。我該怎樣為他們正確解讀和介紹這門課程,并把課程目標講清楚,贏得學生的認可呢?
此外,我聽很多學生說過,聽您的課有一種輕松愉悅而收獲滿滿的感覺。我深感,數學本身是有趣的而非枯燥的,我們教給學生的應該是“明理”的數學,而不只是“解題”的數學;應該突出數學的人文性,通過講數學的“理”,讓學生悟出人生的“道”??墒?,知易行難,在教學過程中,有什么好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容易地接受數學,讓數學成為有溫度的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識呢?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東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教授高夯:
“人文數學”這門課我已經講了整整十年。當年,我發(fā)現一些文科專業(yè)的大學生不清楚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恐懼與排斥。為此,我開始思考,如何開發(fā)一門適合人文學科學生學習且能培養(yǎng)其科學精神、理性思維的課程。于是,經過數年摸索與打磨,逐漸形成了“人文數學”課程。人文數學與文科數學看似一字之差,但不是簡單的名稱修改,也不是專業(yè)數學知識的壓縮,而是突出數學課程的人文性。
圖片選自光明圖片、新華社
說到課程目標的講解,的確很重要。學生理解好課程目標,有利于主動去學習與掌握這門課程。今天的大學生,是具有很強專業(yè)能力與很高綜合素質的人才,這種綜合素質就包括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和藝術鑒賞力。人文數學的課程目標是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理性思維,增強他們“有根據說話”的習慣和“有邏輯表達”的能力。我們期待,學了這門課的學生在走向社會從事專業(yè)工作時能做到“不亂說”與“說不亂”?!安粊y說”就是思考、發(fā)言有理有據,“說不亂”就是溝通交流有邏輯有層次。
我把每次上課當成和學生“聊天”,并且用“起承轉合”四部曲去聊天,即“由問題引起,承之以數學,轉到思想方法,與人文社會專業(yè)知識融合”。我經常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fā)提出問題,如,“現實世界中有沒有直線”,承接到要討論的數學問題“平直與彎曲”。這些看似簡單、似會而非會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不陌生不恐懼,更能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還能引發(fā)深入思考。教師應該是學生積極思考、交流討論的引導者、激發(fā)者。我時常會問:“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么?”這樣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
“數學應該是有溫度的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識?!蹦氵@話說得很好,我們的“人文數學”課就是要為達到這個目的而不懈努力。
?。ü饷魅請笥浾?nbsp;靳曉燕采訪整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