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萬全區(qū)安家堡鄉(xiāng)張貴屯村東頭有一條溝,叫東深溝。溝里頭,是建在溝兩側的萬全國家儲備糧庫,職工呂亮在這里堅守近50年。
呂亮父子倆清掃糧倉門口的沙土 趙娜 攝
堅守庫洞50年
“1974年,這里建糧庫,我就來了?!眳瘟?,79歲,精神矍鑠,說起糧庫,不善言語的他變得侃侃而談。
從村路到糧庫,只有一條小土路,剛好容納一輛拉糧食的貨車出入,車輪經過的地方,黃土被壓得很瓷實。
小土路的盡頭,是依山溝地形而建的17個拱形窯洞,這里便是河北萬全國家儲備糧庫,呂亮把這些窯洞稱為“洞庫”。
打開其中一個洞庫大門,走進去后,溫度驟然降低。經過一條甬道,拱形的門洞出現在眼前,門洞里面便是儲存糧食的地方。向里望去,黑漆漆一片,在手電筒燈光下,依稀可以辨別出洞庫的輪廓,形似香菇。
“洞庫里的溫度常年在15度左右,這種洞庫在我市都比較少有?!眳瘟磷院赖卣f,洞庫深15米,最寬的地方25米,窄的地方有20米,17個洞庫一共可以儲存1.5萬多噸糧食。
糧食從上面的洞口倒下來,拱形門洞旁有卡槽,放進擋糧板,糧食就被密封起來。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時候運出去,十分方便。17個洞庫一個樣,只是容量大小略有不同。
這是地下倉的一種,因其常年恒溫且干燥,又具有防護能力,適宜長期安全儲存糧食,在當時,為國家儲備糧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山溝里,交通不便,信號不好,有時候電話打不進來,調度糧食時,就得呂亮到縣城中心庫取信息,當時沒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一走就是近兩個小時。
洞庫大門左側有4間窯洞,窯洞上方石刻的字模糊不清,盡顯滄桑之感。呂亮就住在這里,窯洞內有一個土炕,一個立柜,一張桌子,取暖靠的是煤爐。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呂亮一個人一守就是50年。
呂亮展示當時如何固定軟梯 趙娜 攝
一根繩子上下庫
一個人管17個洞庫,并不是件容易事。
呂亮是這里唯一保管員,既要負責糧食進出調度,還要負責對糧食進行測溫、送樣。測溫和取樣,都需要進到洞庫里面,要從倒糧食的洞口下去。
跟著呂亮,順著土臺階爬走到溝頂,階梯又窄又陡,一行人走得小心翼翼,呂亮卻像如履平地。
溝頂是一片平坦的草地,草叢中一頂頂“紅帽子”很是顯眼,呂亮說,一個“紅帽子”就是一個洞庫的頂蓋。
頂蓋用鐵皮制成,有三四十斤重。挪開頂蓋,洞口還塞著一個用紅布包著的、1米厚的海綿垛子,拽出海綿垛,向下望去,深不見底,令人發(fā)抖。很難想象,一個人僅靠一根繩子,下去再上來,循環(huán)往復多次,這得需要多少體力,又需要怎樣的技術。
有一年冬天,呂亮像往常一樣下庫測溫,卻不想繩子突然斷掉,呂亮從半空中摔了下去。所幸,糧食裝得滿,距離洞口只有五六米的距離,呂亮沒有受傷,可是出去卻成了大難題。
“有人嗎?有人嗎?”呂亮焦急地喊著,可喊了一下午,嗓子都啞了,也沒有人回應,叫天不靈叫地不應的絕望感迎面撲來。
呂亮一個人待在陰暗的洞庫內,被凍得瑟瑟發(fā)抖。直到第二天下午,呂亮聽到“咩咩”的羊叫聲,興奮地大聲呼救,最終被放羊的村民發(fā)現,救了出來。
在洞庫的一天一夜里,呂亮說,最難解決的是上廁所問題。為了不損壞糧食,他就將棉襖脫下來,在衣服上方便。能熬過那個寒冷的夜晚,呂亮自己都很慶幸。
“來洞庫之前,我一直在家務農,我知道糧食有多珍貴,我寧愿自己凍著,也不能讓糧食受損?!彼f。
后來,呂亮將麻繩改成了軟梯,再也沒有出過這樣的事情。2006年,糧庫技術改革,人工測溫改成電子測溫,不用再下洞庫,在屋里便能看到各個洞庫的溫度,方便了許多。
溝頂是平坦的草地,糧倉的頂蓋就掩藏在野草中 。 趙娜 攝
用生命守護糧食
烈日炎炎下,走在洞庫道路上,大部分路段沒有遮陰的地方,站一會就讓人汗流浹背。
糧食出庫時,是呂亮最忙的時候。他說,裝進洞庫的是散糧,運走時,要把糧食裝進麻袋搬出來,全靠人工。尤其夏天,頂著烈日,不知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要走多少遍。
“我不怕天熱,就怕下暴雨?!彼f,洞庫有的地勢比較低,防護門在路面以下,路面一旦積水,就會往低處涌。
每次看到陰天,別人往家里跑,呂亮就往外面跑,挨個洞庫門前放沙袋,就怕雨水倒灌進洞庫里。
記得有一年,突然烏云壓頂,一場大雨即將來臨。雖然做好了防汛準備,但暴雨,夾著冰雹來得又急又快,瞬間,洞庫的道路就變成了一片汪洋。
5號倉就是地勢最低的一個洞庫。他拉上15歲的兒子,拿起簸箕水桶,便往5號倉跑。
此時,排不出去的雨水,撞擊著5號倉門前的沙袋。
呂亮和兒子站在沙袋前,舀著雨水往外倒。在雨里整整站了2個小時,糧食保住了,呂亮和兒子卻病倒了,在醫(yī)院住了好幾天。
“當時啥也來不及想,糧食就是命,必須得保住。”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現在想來還有些后怕。他說,如果再重來一次,他依然會選擇用生命保衛(wèi)國家糧食。
出院后,呂亮回到洞庫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磚和水泥在5號倉門口壘起一道高高的門檻?!半m然往外運糧變得不方便,但比糧食被水淹了好呀。”他如是說。
呂亮將糧食視作生命一般重要,在他值守“洞庫”期間,糧食出庫檢測全部合格,沒有出現超耗損現象。他也因此被評為市級勞模。
或許是從小耳濡目染,呂亮的兒子長大后成為糧庫的一名工人,繼續(xù)看守洞庫,這也讓呂亮頗感欣慰。
2019年至今,這個糧庫里糧食運往了其他糧庫,不再存糧,但17個洞庫還得管理好。
只要有時間,呂亮每天過來看看,輔助兒子做好洞庫的防火、防汛、防盜等管護洞庫的工作。
“我今年79歲了,只要活著,就要守好糧庫,守好國家財產,在需要時,隨時為國家所用?!眳瘟翀远ǖ卣f。(河山新聞記者 趙娜 通訊員 畢鳳?。?/p>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