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在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舉行。本次競賽為期一周,到14日結束。
本次競賽圍繞可持續(xù)發(fā)展、智慧互聯、人居健康三大主題展開。共有來自10個國家29所建筑名校的15支隊伍參賽,競賽共產出15座設計精良、可再生能源為唯一使用能源、傳播話題度廣的零能耗建筑。
競賽園區(qū)賽后將永久保留下來,將建成“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qū)產學研合作基地”。
那么,在這15座參賽的零能耗建筑里,你更鐘情哪一座呢?
NO1、光能 Y 竹宅
賽隊名稱:Y-Team
組成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學、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qū)聯合學院、托馬斯杰斐遜大學
建筑特色:①建筑結構系統(tǒng)使用生物性的材料來提供長期的碳儲存;②綠色環(huán)保的雙層幕墻系統(tǒng)能夠集成動態(tài)控制,雙層表皮結構集動態(tài)溫控、通風和空氣凈化功能于一體。
NO2、24?35 宅家
賽隊名稱:DUT and Associates
組成高校:大連理工大學
建筑特色:①平疫結合可變空間;②可根據居住人數調整的戶型;③光伏光熱一體化。
NO3、模塊化可持續(xù)魔盒
賽隊名稱:HIT+
組成高校: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建筑特色:①亞洲第一座預制化秸稈草磚建筑;②運用生物基建筑材料追求建筑建造階段零碳排放。
NO4、極光之家
賽隊名稱:DTU-SUDA
組成高校:丹麥技術大學、蘇州大學
建筑特色:①光電光熱一體板;②智能溫控地暖;③混合現實輔助建造技術。
NO5、草原方舟
賽隊名稱:THU
組成高校:清華大學
建筑特色:①基于文化傳承的草原共享體驗計劃;②基于斯特林發(fā)電機的光熱、光電聯產的能源梯級利用系統(tǒng),多源多末端配合聯動源梯級利用系統(tǒng),實現 6 種供暖方式。
NO6、徽家
賽隊名稱:HUI
組成高校:合肥工業(yè)大學、里爾第一大學
建筑特色:①徽派傳統(tǒng)建筑原型;②屋面全年最佳太陽能角度;③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
NO7、像素之家
賽隊名稱:SRF
組成高校:深圳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建筑特色:①采用“特朗博墻”作為被動節(jié)能;②熱儲技術的應用實現熱能跨季節(jié)轉化;③多樣化光伏產品應用,實現了光伏建筑一體化多場景應用;④采用清除病毒功能的 P3 管空氣處理系統(tǒng)。
NO8、歸一居
賽隊名稱:CUMT&AGH&HSP
組成高校:中國礦業(yè)大學、克拉科夫 AGH科技大學
建筑特色:①晶硅 + 薄膜電池 + 光伏瓦;②太陽能集熱器 + 地源熱泵;③水循環(huán)處理及灌溉系統(tǒng)。
NO9、一生的健康生態(tài)住居
賽隊名稱:Tianjin U+
組成高校:天津大學、奧斯陸建筑與設計學院、天津城建大學
建筑特色:①被動+主動太陽能利用,多種光伏和小型;②風力發(fā)電一體化集成;③預制+定制模塊化體系。
NO10、智屋
賽隊名稱:XJTU+
組成高校:西安交通大學
建筑特色:①針對張家口的新農村建設,設計了適應性的農村可變住宅;②采用氫·水協(xié)同的新結構分布式能源系統(tǒng),冷熱輻射吊頂,營造舒適室內環(huán)境。
NO11、斜屋
賽隊名稱:CCMH
組成高校:重慶大學
建筑特色:①居家辦公二合一設計;②建筑光伏一體化,年發(fā)電量3萬余度,遠超零能耗建筑要求;③主動與被動式設計相結合。
NO12、韌性之光
賽隊名稱:BJTU+
組成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拉夫堡大學
建筑特色:①全鋁結構超輕建筑,實現高效救援、智慧救助與管理;②由里而外的折疊設計,將模塊空間壓縮比例提升至 500%;③多能互補彈性功能:光伏為主要能源,水勢能 + 化石能 + 生物能 + 風能互補。
NO13、陽光方舟 3.0
賽隊名稱:Solar Ark
組成高校:東南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福建省三明學院
建筑特色:①零碳+產能建筑(年發(fā)電量 5 萬余度);②全球第一個應用平滑雙曲面拋物面混凝土薄殼作為結構的建筑;③全生命周期 BIM 管理與碳排放優(yōu)化技術。
NO14、希望的田野
賽隊名稱:Hope Land
組成高校:浙江師范大學、沈陽建筑大學、開姆尼茨工業(yè)大學
建筑特色:①結合鄉(xiāng)村振興,模塊化裝配和運輸減少建造周期,使房子成為“遷徙旅館;②運用光伏建筑一體化和高效清潔能源利用技術,解決中草藥新型種植技術中高耗能、高排放問題。
NO15、棲居 3.0
賽隊名稱:Qiju 3.0
組成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南民族大學
建筑特色:①被動式與主動式結合;②空氣源熱泵作為暖通系統(tǒng)的冷熱源,將空調制冷采暖輻射管、新風系統(tǒng)和生活熱水;③一體化集成,實現冷熱、新風和生活熱水全聯供。
策劃:張子文
統(tǒng)籌:魏 潔
執(zhí)行:陰 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