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佛山 ,每逢過年就會表演“人龍舞”,祈求風調雨順、吉祥順遂。作為“人龍舞”的傳承人,今年75歲的香港居民林惠宣,每年仍然會帶領他的兒子、孫女以及徒弟們練習“人龍舞”,他們是“人龍舞”綿延百年的縮影,讓傳統(tǒng)文化在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
晚上7點,當記者來到佛山順德的光華村時,這里正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只見20名小伙子扛起仰躺在肩頭的少年,環(huán)環(huán)相扣串聯(lián)成近30米長的人龍。在“龍珠”的引路下,隨著鼓點變換著節(jié)奏。
佛山市光華村人龍舞隊領隊 林惠宣:因為我們全部都是人做成的一條龍,所以我們舞起來,很多觀眾歡迎的。
這條“人龍”由底部的“龍躉”和上面的“龍身”組成,“龍躉”是整條人龍的力量核心,鼓點響起,擔任“龍躉”的成年人便扎起馬步,而負責“龍身”的少年則迅速爬到“龍躉”肩上,后仰躺下,雙手模擬“龍爪”,和前后的同伴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條栩栩如生的“人龍”便出現在夜空中。
今年75歲的香港居民林惠宣,祖籍佛山,7歲開始就跟隨父親練習人龍舞。過去20年,林惠宣每個周末都會從香港回到家鄉(xiāng)指導人龍舞的隊員進行訓練。
佛山市光華村人龍舞隊領隊 林惠宣:我七歲跟父親學武術、學人龍舞的基本功。人龍舞經過我們每一代傳到現在成為國家的文化遺產了。我們一定不要失傳這個人龍舞,因為是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出來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希望要后繼有人。
對于佛山人來說,“人龍”起舞就寓意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春節(jié)期間,多達百人的“人龍”將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呈現出一場令人振奮的視覺盛宴。
對于隊員們來說,“人龍舞”巡游不僅僅是一場表演,更是刻在骨子里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這些隊員平時白天忙于各自的工作或學業(yè),而為了在節(jié)日呈現完美的演出,春節(jié)前夕每周末的夜晚,都會來到光華村,進行近3個小時的訓練。
佛山市光華村人龍舞隊領隊 林惠宣:要一個扣住一個,做訓練都很難的,初時要學武術練洪拳,學武術、練馬步和腰部,如果馬步不平穩(wěn),龍面上去很容易跌倒下來。
“人龍舞”需要一定的武術功底,而佛山素有武術之鄉(xiāng)的美譽,許多地區(qū)歷來有習武的傳統(tǒng),因而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在這里延續(xù)百年。
對林惠宣而言,人龍舞不僅是他最大的興趣愛好,也是肩上的一份責任。如今他已經有100多名學徒,而其中最特別的是他的兒子林康發(fā)和孫女林芷晴。
林惠宣的兒子 林康發(fā):以前我們小時候這個年齡就跟爸爸每天都在家里學的,小時候一高一低都有一點害怕的。人龍舞要好看,節(jié)奏很重要,我現在負責最前面的“龍頭”,要跟龍珠配合控制好龍的節(jié)奏。
隨著年齡漸長,林康發(fā)從父親的手中接棒,成為隊伍的中堅力量,他所負責的“龍頭”位置表演難度極高,不僅身前要抱著一個扮“龍舌”的小朋友,肩上還要扛著手拿“龍角”的女兒。
林惠宣的兒子 林康發(fā):擔心弄傷她,擔心她受傷,但是又希望她學下去,不要放棄。人龍舞就是我們這個村里的一個象征一樣,精彩的人龍舞要一條龍一條心,互相配合默契,一舞起來代表團結的一種力量。爺爺到我爸爸,現在到我們,有一種感覺就是要傳承下去。
光華村的人龍舞隊伍中既有70多歲的長者,也有不到10歲的孩子。兒子為父親系起頭巾,父親為女兒扎緊腰帶,年年歲歲中的代代相傳讓這項“百年非遺”依然保持著活力。飽含鄉(xiāng)情的傳統(tǒng)文化也在一雙雙小手翻騰中生生不息。
佛山市光華村人龍舞隊隊員 蔣錦坤:練習兩年了,我躺下去的時候就是慢慢地,突然有人扶著我,我就覺得沒這么害怕。我想長大了,讓更小的孩子騎在我身上做龍面,讓這個人龍舞傳承下去。
佛山市光華村人龍舞隊隊員 李兆聰:一定要鍛煉向心力,體力也好,心力也好,特別是有師兄弟一起教你,凝聚在一起,才能去表演一個比較好的節(jié)目給觀眾看,因為我是這個村的,也是想給更多的人看見,是有一條人龍在順德,在光華村,在這里。
冬夜里,風雨無阻堅持的不僅是人龍舞隊員,還有從五湖四海趕回來加油的鄉(xiāng)鄰。在獅舞龍騰中,年味漸漸被喚醒,鑼響鼓鳴里,又迎來了團圓時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