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蓮花村,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組合,一位是敢于創(chuàng)新的駐村書記謝萬舉,一位是農學博士唐小付,還一位是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尼克。這三個身份各異、平均年齡超過53歲的“老男孩”,跨越千里萬里,扎根鄉(xiāng)間泥土,在廣西一個偏遠的鄉(xiāng)村因“農”結緣,成為鐵三角好搭檔,為這片熱土帶來更多生機和活力。
“洋助理”尼克:看到村民幸福 我很幸福
老外尼克是一名來自盧森堡的退休警察,從2018年起,他成了駐村書記謝萬舉的“洋助理”。他們是怎么結緣的呢?
03:24
一大早,尼克就和謝萬舉向果園出發(fā)了。到了果園,尼克幫助農戶采摘、搬運李子,干起農活有模有樣、十分熟練。他和謝萬舉是6年前認識的。當時,謝萬舉是河池市宜州區(qū)乍洞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招募志愿者幫助村民種植百香果,沒想到第二天招來了這位外國朋友尼克,他不僅對農活農事很了解,還非常踏實賣力,給謝萬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尼克之前是盧森堡的警察,退休后開始環(huán)游世界,2016年來到廣西。他既喜歡這里的鄉(xiāng)村,又喜歡這里的村民,便決定留在廣西定居。2018年認識謝萬舉后,尼克真的經常來到乍洞村無償幫忙,久而久之,兩個人成為默契的搭檔,尼克也被村民們稱為“洋助理”。三年的時間里,兩人一起幫助村民修路、種百香果、種草養(yǎng)牛。2020年11月,乍洞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尼克發(fā)自內心地高興。
尼克:我們看到了村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更舒適的生活,我感到非常自豪。
2023年,謝萬舉結束在乍洞村的任職后,又來到了蓮花村。
河池市南丹縣蓮花村駐村第一書記 謝萬舉:我一講是來蓮花村,又是來為群眾工作的,尼克很高興,說你要和我去駐村,他說沒有問題,第二天就去買新被子、新鞋子、新臉盆、新毛巾全部新的,就跟我來了蓮花村,一直到現在。有一些群眾第一次見外國人,我?guī)霊舻臅r候,群眾很熱情的,馬上就招待我們。尼克吃完他們的臘肉,和群眾說你這個臘肉very good。我們群眾馬上生氣,你怎么講我這臘肉是苦的,后來我解釋very good意思是好的,表揚你的臘肉,群眾也開心了。
謝萬舉和尼克走遍了蓮花村的每個角落。三月,蓮花村的千畝李花盛開,尼克和村民一起忙著迎接八方游客;五月,李子成熟掛滿枝頭,尼克又忙著和村民采摘運輸,向客商們推銷?,F在尼克已在廣西安了家,找了個中國媳婦,他也把中國當作了自己的家。
尼克:這是發(fā)自真心的,中國的鄉(xiāng)村是全世界我到過的最好的地方,當我看到村民們幸福時,我也感到了同樣的幸福。
“智多星” 農學博士:出謀劃策 助力增收
在這個助農鐵三角中,還有一位“老男孩”,是廣西大學農學院的教師、農學博士唐小付,唐小付被稱為是謝萬舉和尼克的“智囊”。
01:45
2019年,一直擔任科技特派員的唐小付,到乍洞村進行果蔬栽培的公益講座,結識了謝萬舉和尼克。
因為對村民同樣的關心,三個“老男孩”成為了互幫互促的好朋友。謝萬舉和尼克來到蓮花村后,唐小付也依舊是他們的“智囊”,不斷為村里出謀劃策。蓮花村種植有4000多畝李樹,是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yè)。除了幫村民推介李子,唐小付和謝萬舉還著力向游客推薦可愛的“觀賞南瓜”,這是唐小付帶領村民們正在摸索種植的新品種。
廣西大學農學院教師 唐小付:因為蓮花村李樹比較多,每年來這里旅游、采摘的人比較多,所以我們想通過在觀光旅游的過程中,發(fā)展觀賞南瓜的產業(yè)。在觀花的同時,能夠把我們的觀賞南瓜也銷售出去,想把我們高校的農業(yè)科技技術傳播到田間地頭,能夠實實在在幫助我們農民解決生產上的難題,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駐村書記:心細膽大搞發(fā)展 鄉(xiāng)村明天會更好
謝萬舉和全國各地的駐村干部一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鄉(xiāng)村更美好,兩個好朋友的鼎力相助也讓他更有底氣。在大家的努力下,蓮花村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
01:44
李子是蓮花村的特色支柱產業(yè),但謝萬舉認為產業(yè)結構較為單一,抗風險能力就會比較弱。唐小付也向謝萬舉建議,要產業(yè)多樣化。經過調研,謝萬舉決定大力推廣“庭院經濟”,引導村民利用庭院閑置空地,發(fā)展特色民宿、休閑農莊、采摘園等。村民冉啟根就在謝萬舉的幫助下,在果園里養(yǎng)殖跑地雞,在自家辦起農家樂。
此外,在唐小付的指導下,村民們還在嘗試種植百香果等農作物。
百香果地里,三個“老男孩”一條心,幫著村民一起施肥、修枝,他們對這片熱愛土地充滿了期待。
尼克:中國的農村有這么多的資源,我真的非常高興能夠留在廣西,只要我能夠幫上一點忙,我一定會盡我所能。
廣西大學農學院教師 唐小付:讓我們蓮花村的產業(yè)興旺起來,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歸農村,帶動我們整個農村的鄉(xiāng)村振興。
河池市南丹縣蓮花村駐村第一書記 謝萬舉:相信我們蓮花村的群眾通過勤勞的雙手,肯定能取得豐收的碩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