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據媒體報道,眼下爭當“家鄉(xiāng)推介官”,向他人介紹“不出名的小城市”,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愛好。不久前,在甘肅徽縣舉辦的一場山地挑戰(zhàn)賽中,很多青年在線上分享賽事相關信息,推介家鄉(xiāng)的美食、美景、風俗、特產,為宣傳家鄉(xiāng)“添柴加薪”。
很長一段時間里,內地小城被認為是落后的代名詞,是“土”的象征。與之相對應的大城市,則聚集了各種各樣的“潮”元素,被認為是時尚的引領、文明的先導。然而,近年來情況悄然發(fā)生著變化。社交媒體上,很多小城青年開始大大方方地推介自己的家鄉(xiāng),曾經的“土”如今被視作特色,具備了更多吸引力。這些變化看似突然,實則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扎堆“炫家鄉(xiāng)”的背后是小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從高速公路縣縣通、農村公路村村通,到城市道路拓寬、棚戶區(qū)得到改造;從休閑廣場星羅棋布、運動場館一應俱全,到網絡寬帶遍布城鄉(xiāng)、快遞運輸全面覆蓋……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許許多多的小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部分小城市的基礎配套不遜色于大城市,這增強了小城青年們“炫家鄉(xiāng)”的底氣。
扎堆“炫家鄉(xiāng)”的背后是“土”與“潮”的辯證統(tǒng)一。小城市曾經的“土”,歸根到底是由于資源匱乏、信息閉塞等原因疊加所致。今天,地上的交通網、無形的互聯網極大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小城市曾經的“土”已不再絕對。相反,很多時候,與某些大城市的千城一面相比,小城市的地域特色得以凸顯,成了一種“潮”。山東淄博的燒烤、甘肅天水的麻辣燙、貴州榕江的“村超”、江西南康的家具……這些小城的走紅,實則是地方特色由“土”轉“潮”的生動案例,是年輕人認可、接納并推崇地域特色文化的表現。
扎堆“炫家鄉(xiāng)”的背后是當代青年對家鄉(xiāng)的情感認同。古往今來,人們對家鄉(xiāng)往往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宣傳家鄉(xiāng)也有著天然的熱情。蕭紅的家鄉(xiāng)呼蘭“秋天最可愛”;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鳳凰“小河水流環(huán)繞‘鎮(zhèn)筸’北城下駛,到一百七十里后方匯入辰河,直抵洞庭”;郁達夫心中的富陽“兩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間是一條清淺的水,有時候過一個沙洲”……文人雅士用的是飽含深情的筆墨,當代青年采用的則是拍視頻、做直播等方式。在他們的鏡頭里,家鄉(xiāng)的山水、文化、風俗、飲食等都寄托著情感,都是最可愛的存在。為家鄉(xiāng)“打call”,讓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的景、家鄉(xiāng)的美吸引更多人,以流量留住人們的關注,本身就是在為家鄉(xiāng)發(fā)展積蓄能量。
我們當然不能指望每個小城都能舉辦影響廣泛的文體活動、出現現象級消費熱潮。不過,越來越多生于茲、長于茲的年輕人主動抓住機會,讓家鄉(xiāng)被更多人知曉,這份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感佩。談論家鄉(xiāng)小城并不是一個令人羞赧的話題,相反,它可以成為自信的來源、流量的保證,這樣,更多小城的喜樂故事才會呈現在我們眼前,欣欣向榮的發(fā)展藍圖也會就此鋪展開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