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題:專訪哈薩克斯坦?jié)h學家哈菲佐娃:三千藏書印情緣
作者 曾玥 單璐
“您好!”接起電話,克拉拉·哈菲佐娃在聽到中新社記者的問候后,用中文回應道。
今年85歲的哈菲佐娃是哈薩克斯坦著名漢學家,曾在該國創(chuàng)下多項與中國有關的“第一”:第一位系統研究中國問題的女性、第一位漢學博士、第一位高校漢語教研室負責人、第一位系統整理中國與中亞關系史的學者。
“我與中國的很多‘第一次’、學術研究的很多‘第一次’,都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緊密相連?!惫谱敉拚f。
哈菲佐娃的畢生所學,從她的三千多本藏書和資料里可窺一斑:書籍、手稿,未出版的底稿,與中、哈、俄專家學者來往的信件等,其中很大一部分與中國相關。
一本手抄的《漢語語法》,承載著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
20世紀60年代初,哈菲佐娃在北京大學留學。她回憶說,那時候物資短缺,很多學習用書難以買到,自己時常為此煩惱。中國同學呂桂珍見狀,便手抄了一本《漢語語法》送給她,令她至今難忘。
50多年后的2019年,哈菲佐娃在多方幫助下與呂桂珍重逢。2022年,哈菲佐娃收到呂桂珍寄來的新年賀卡和刻有中國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主題音樂《琵琶語》的光盤。哈菲佐娃說,50多年過去,呂桂珍字跡仍然沒變,一曲《琵琶語》勝過千言萬語。
2019年,哈菲佐娃(右)與中國同學呂桂珍在北京大學重逢。她們上一次見面,是在1963年。(受訪者供圖)
一本俄文版《論語》,開啟了哈菲佐娃新的學術道路。
20世紀70年代,哈菲佐娃在一場論壇上結識了一位在儒學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的俄羅斯研究員。這位研究員將自己翻譯的俄文版《論語》送給哈菲佐娃,為她打開了儒家經典的大門。
“從我這一代開始,哈薩克斯坦才開始有人研究漢學。”幾十年過去,哈菲佐娃感慨,“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哈薩克斯坦的漢學研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更研究當代中國?!?/p>
哈菲佐娃認為,這得益于中哈兩國關系發(fā)展,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持續(xù)深化,越來越多的哈薩克斯坦院校開設與中國相關的課程,不斷拓展當地漢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為兩國學者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遇。
哈菲佐娃已記不清來過中國多少次?!皾h學研究,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彼f,“我可以很篤定地說,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未來的發(fā)展會更好。”
學生時期的哈菲佐娃正在閱讀關于中國工筆畫的學術材料。(受訪者供圖)
前不久,哈菲佐娃決定將畢生所藏悉數捐贈給哈薩克斯坦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
“我已經85歲了,想把這些珍貴的資料都留在哈薩克斯坦,留給我們的研究者,留給我的國家?!痹诠谱敉蘅磥恚膶W術生涯和人生命運,都與中哈關系和歷史發(fā)展密不可分,如今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希望這些書,過了一兩百年,還有人研究里面的內容,知道我們當時用的什么教材、上了哪些課?!彼M@項工作能繼往開來。而她的腳步也從未停歇,“近些年,我沒有停止寫作,也沒有停止對中國文化的研究?!?/p>
漢學研究的薪火,在她家里已接續(xù)傳承——哈菲佐娃主攻中國與中亞關系史,她的女兒專注于唐朝文化,外孫女則在學習中國歷史。
對當地孩子來說,哈菲佐娃還是一位教寫漢字的奶奶。
“你知道中國嗎?”哈菲佐娃常會以這個問題開場?!澳悄阒乐袊臐h字‘人’是怎么寫的嗎?”這時,她往往會拾起一根小樹棍,在地上開始書寫筆畫,孩子們便跟著模仿?!斑@個字一撇一捺,兩個筆畫,就是中國象形文字‘人’的寫法……”
1999年,哈菲佐娃(左三)與中國同事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未來您還有計劃再去中國嗎?”中新社記者問。
“還有一個沒實現的愿望”,哈菲佐娃說,她一直想去山東曲阜看看孔子故里,以前每次來中國都因為種種原因錯過,期待未來可以實現。(完)
【編輯:曹子健】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國內新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